别让伪科学乘机补阙

发布日期:2017-11-23浏览量:1256次

别让伪科学乘机补阙


甘肃省质量协会 2017-11-23


□ 胡立彪


  一个怀有身孕的亲戚造访,她穿的孕妇装引起笔者的注意。据她说,这是她“双11”刚从网上买的,具有防辐射、防引力波等功能。说来也巧,笔者刚看了一篇有关引力波的科普文章,就现学现卖,告诉她所谓防引力波服装都是忽悠人的。并进一步解释说,从物理学角度说,引力波不同于光或其他辐射,几乎可以不受阻挡地穿透宇宙、穿透地球,是无法被屏蔽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到目前为止,科学界并未发现引力波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影响——好的影响、坏的影响都算上,所以,引力波也不需要去防。

 

  不知是因为本人作为亲戚太知根知底而难以让对方建立起“专业”“权威”的信任度,还是因为自己说的本身就不到位,反正这位亲戚听完只是摇摇头笑称:“科学家都还没弄清楚呢,不好说的事,防总比不防好,穿着至少没害处。”

 

  亲戚的这种心态在民间普遍存在。正是抓住了这种“宁信其有、不信其无”“防总比不防好”的观念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些流言才能流传,一些骗子才有市场,而像防引力波孕妇装这种忽悠人的产品才有销路。

 

  事实上,就如同笔者看到的有关引力波的科普文章一样,与暗示引力波有害这种有问题的知识相对的完整而准确的科学知识并不缺少。但民众却很少人主动学习接受,这是他们的错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普通民众只关注他们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在专业人士看来再重要的科普知识,他们不认为重要也是白搭。所以,要求每一位消费者都能主动掌握一些“重要”知识,这既不现实,也不必要。而在绝大多数消费者在学习与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时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并因而造成消费知识贫乏的情况下,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及其他社会公共机构科普教育宣传的作用,就显得极其重要。

 

  然而,类似防引力波服装这种忽悠人的产品仍有市场的现状表明,我国目前的消费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尽管在政府的不断努力下,我国消费安全的整体水平在上升,但仍有消费安全事件发生,每一个消费安全事件的出现及炒作,也总会产生负面效应,这很大程度上与消费者相关知识贫乏缺失有关,这暴露出我国公众科普教育滞后,亟待提高。

 

  积极正向的科普教育宣传缺失,消极甚至伪科学的东西必然就会乘机补缺。在近些年发生的一些消费安全事件,很多都能看到伪科学的影子。而伪科学之出,既与依托互联网的自媒体兴起使“新闻”制作个人化、简单化、传播快捷化的现实有关,也与部分传统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若干错位直接相关。目前虽然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产生并传播的消费安全类“科学新闻”越来越多,但其报道焦点却并不在科学知识本身,而在这些新闻背后的争议、利益以及耸人听闻的刺激性。曾一度引发社会关注的“螃蟹注射不明液体”事件,本是由一段看似“有图有真相”实则并无实证基础的网络视频引起(后被证实视频中的注射操作实为一种地方烹饪方法),而该视频的解说其实也是听来的传言,在这里张冠李戴。可不少媒体在没有进行认真调查的情况下就急于炒作,结果把谣传当了新闻,造成了负面社会影响。

 

  事实一再证明,虚假科普中的刺激性虽引人关注,却并不能拉近公众与真相之间的距离。新闻报道一旦责任缺失,就会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有意或无意间把消费安全问题夸大。新闻传播虽然以关注新闻为第一要务,但它所应达到的传播效果应是释疑,而非加剧谣言的传播,加重社会恐慌。但当前不少媒体报道忽视了这一点,结果往往使错误信息愈演愈烈,事实上形同传谣,使公众接收到伪科学的信息。

 

  自媒体任性不好管,但传统主流媒体却不能与之混同,必须负起责任,对由之而起的不实、不科学的“新闻”进行纠偏拨乱。同时,主动作好科普宣传工作,让消费者能够通过正规渠道掌握更多科普知识,以防伪科学的东西乘机补缺。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