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维修产业“华丽转身”添彩

发布日期:2017-09-01浏览量:1297次

为维修产业“华丽转身”添彩 


甘肃省质量协会 2017-09-01


□ 陈 昊 杜 鹃


      今年以来,质检总局推出“全国检验检疫一体化”“停征进出口检验检疫费”等深化执行

    国务院“放管服”改革政策重大举措,上海松江检验检疫局将政策“红利”实实在在带给了企

    业,通过无纸化报检、智能通关、技术服务等一系列便利优惠措施,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扶优

    扶强——


  近年来,众多企业纷纷设立维修中心,把维修服务作为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维修产业与新品制造相比不仅能够节省材料,节能、降低成本,而且减少排放,减轻废旧资源对环境的污染,是更为低碳高效的环保生产模式。

 

  松江出口加工区目前已有3家企业开展维修售后业务,其中达利(上海)电脑有限公司为广达集团全球维修售后中心,维修产品覆盖笔记本电脑、高端服务器、锂电池等,年申报量近万批次,涉及货值5亿美元。然而入境维修也带来洋垃圾入境风险,生产过程中废料、噪声、废液、废气、废渣给环境保护带来极大压力。松江检验检疫局把风险管理、信用管理与日常管理相结合,构筑从企业能力评估、到货检验、废料出区等环节的全过程闭环式监管模式,着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助力维修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放”——无纸化通检显高效

 

  入境维修的电子产品来自全球各地,涉及型号种类繁多,按照以往的检验检疫流程,难以满足维修货物快进快出的通关需求,松江局复制推广自贸区“全球维修产业监管制度”,对松江出口加工区内企业进口的维修用途产品,在企业资质评估与产品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以年度核准制度替代原有的批次化备案制度;免除入境维修用旧机电产品海外装运前检验;以周期性的企业监管替代批次化的产品检验。3项自贸区优惠便利政策并驾齐驱,让企业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在此基础上,松江局全面推行无纸化报检,企业不需要到检务窗口办理业务,坐在办公室便可通过电子数据网上申报,改变了以往纸质审单模式流转慢、环节多、耗费企业时间成本的诸多弊端,将“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承诺落到了实处。松江局创新的脚步并没有停步,以风险管理为导向,选择报检单证质量稳定、管理制度完善、AA级企业广达上海制造城试点更为便利的智能通关模式。广达上海制造城的入境货物无纸化报检后智能通关系统自动受理,发送查验放行指令,企业完成报关手续即可提货,整个通检手续的时间由原来1小时压缩至10分钟,真正实现了检验检疫全程无纸化。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高了企业通检效率,也更加环保节成本,年为企业节约成本数十万元。

 

  “管”——闭环监管严把控

 

  出口加工区作为特殊监管区域的一种,能够实现“进境不进关”,将维修品限制在特定的区域内,有利于整合监管资源,然而入境维修在运输、检测、拆解、换料、修复等多个加工环节中会产生废料、噪声、废液、废气等,严密监管必不可少。

 

  松江局对进境维修货物实行全过程闭环监管,务求做到“放得快,管得住”。对入境维修物品进行批批检疫处理和查验,以防止洋垃圾的流入。对维修品和维修产生废料的进出数量实行严格台账管理,引导企业退运维修产生的更换件和报废件,杜绝电子垃圾对我国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通过与海关、环保部门的合作共治机制,形成监管合力,严格监控噪声、废气、废渣以及废水的产生和处理,引导企业出境处理维修产生的废料,督促企业全面履行环保社会责任,对固体废弃物和含有有毒物质或对环境及人身有害物质的处置实施全程追踪,促进维修产业规范。

 

  利用信用监管强化企业自我约束,根据不定期的单证抽查、实地检查等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实时调整便利优惠企业名单,对以旧报新等违规行为,严厉惩戒,以“守信有激励、失信有惩戒”督导企业树立诚信守法意识。

 

  “服”——“一企一策”助力循环经济发展

 

  当前,传统的“资源-制造-废弃”生产模式越来越多转变成“资源-制造-废旧产品-再制造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维修再制造产业因其符合绿色环保理念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松江局大力开展技术帮扶,宣传我国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企业产品特色事前介入,指导企业申请获取维修再制造相关资质,针对企业如何在低碳零排放无污染的基础上开展维修再制造业务提出可行性建议,确保维修再制造产业向高技术含量、无环境污染的方向发展。

 

  今年以来,质检总局推出“全国检验检疫一体化”“停征进出口检验检疫费”等深化执行国务院“放管服”改革政策重大举措,松江局将政策红利实实在在带给了企业,通过无纸化报检、智能通关、技术服务等一系列便利优惠措施,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扶优扶强,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品牌企业的行业标杆效应,保障了松江区维修产业快速有序发展,也为出口加工区企业的“华丽转身”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