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一枝柳 送君远行

发布日期:2018-03-30浏览量:1832次


折一枝柳 送君远行




甘肃省质量协会 2018-03-30

□刘江滨




01-1.jpg




  柳树还是棵文艺树,如同文艺青年,多愁善感,脆弱婉约。柳树同长亭一道成为古代寄寓送别的两大物体,说不得,一说满眼都是泪。

 

  春天来了。最早传递春消息的大略是柳树吧。民谚云:“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当世间万物仍处在冬天的枯涩萧条之时,柳树却冒着严寒抢先报春。河边的柳枝悄悄吐出金黄色的嫩芽,让人在不经意间一瞥,好像柳树上笼罩了一层淡淡的黄色烟雾,心中立马涌上欢喜,春天来了!

 

  现代世界由于科技的高度发展,时空的概念已与古代大不相同,天涯变成咫尺,一日可以秒杀。唐代时期,宰相李德裕被贬发配到海南岛,写了一首诗《登崖州城作》:“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从帝京长安到海南岛若是鸟飞就需要半年,在那个时代,海南岛简直就是天之涯,海之角,远在天边,遥不可及。如果从长安出发,即使骑驴坐车,走走停停,到达海南岛差不多需要一年时间。而今,从西安坐飞机到海南三个来小时即可到达吧,连构思一首诗的时间都不够,欻一下,到了!因此,现代人的离愁别绪被大大稀释了,到哪儿去,拎包就走,“既无风雨也无晴”。即使你的亲人远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国,也可随时视频通话,宛在眼前。如果实在思念难遏,只要不差钱,坐上飞机十几个小时即可团聚。

 

  现代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情感方式,我们已很难理解古代何以将送别看得如此重要,那种依依不舍,那种执手相看泪眼,那种行行复行行,那种长亭更短亭。因为啊,“此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一别,可能经年不见,或许就是永诀了。比如,李白24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父母依依不舍地送行,谁能想到,儿子远去的背影竟是永远消失在尘世中了,再也没有团聚的机会了。那个时代,交通不便,音问相隔,生命无常,加上战乱匪患,人生常有忽忽如寄的无助与空茫感。所以,“悲莫悲兮生别离”,送别仅次于永别,成为古人最伤感的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往往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分外珍惜眼前的分分秒秒,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实在难以开口道再见。杜甫寓居成都时,受到朋友严武的悉心关照,严武奉旨上调京城做官,杜甫深情相送,从成都一直送到绵州,成都距绵州多远呢?270公里!在绵州,地方长官设宴招待二人,二人本欲就此别过,但实在难舍难分,杜甫又一直送到绵州城外三十里的奉济驿,方依依惜别,留下一首《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道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哎呀,老弟你走了,我独自回到居处,残生就在寂寞中打发度过吧。此诗表达了一种极其深厚的友情,令人动容。有句话叫“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看来也并非夸张,送别,在古代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不像现在,能把友人送到机场、车站已是十分难得。

 

  古人送别,因情感浓烈,特郑重其事,特有仪式感。秦汉时期为驿传信使提供馆舍和给养服务,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以后便成为游人驻足和送别的特殊场所。“长亭”不仅是信使驿站,更是情感驿站,成为饱含浓郁情感内涵的送别符号。《西厢记》有一折戏“长亭送别”,老妇人说道:“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接着是一段著名的小令:“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古时的长亭送别诗很多,近代大文人李叔同那首脍炙人口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题目就是《送别》。

 

  除了在长亭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点深情相送,古代还有折柳枝赠予远行人的习俗,以表达内心的祝福。为何要折柳枝?柳,“留”也。柳枝柔软,随风飘拂,有一种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态,与离别的心态相吻合,《诗经》即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景与情合,情景交融。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中云“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个解释或许有些道理。农村出来的人都知道,在所有树种里柳树是最容易成活的,随便插个枝,不久就冒芽了,生命力很是旺盛。李白《忆秦娥》词曰:“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送别成为一种文化习俗,沉淀在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意中。还有一首无名氏的《折柳》云:“跋山涉水轻别离,天涯芳草亦萋迷。只因登程常折柳,桥畔岸边皆秃枝。”王之涣《送别》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送别的事情太多,大家纷纷折柳相赠,弄得柳枝都秃了。

 

  当然,送别的感情是复杂的,多重的,有伤感,不舍,也有劝慰,激励等等。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感情真挚、浓烈,所以情动于衷,妙句迭出,有许多名句都出自送别。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所谓愤怒出诗人,离别也出诗人,都属于情感浓烈时的喷发点。我们看古代诗文,题目带有“送”“别”字眼的不可胜数,如繁星点点,烛照了人们情感的幽微深处。

 

  如今,我们很难再看到现代人写的送别诗文了,这一类的作品似乎已经与我们离别,渐行渐远了。在现实生活中,离别似乎是一件很轻易的事情,再也难以激起情感的涟漪和火花。即使送别友人,还能否再去折一枝柳?



《中国国门时报》



公众号.jpg


上一篇: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不变的新年愿望